华闻周刊

○ 文 张雪

Hello大家晚上好,好久不见,我是胡萝卜先生,您正在收听的是华人居爱尔兰站,那么今天在节目中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来自华闻周刊的一篇关于爱尔兰文章,作者是一位从英国移居到爱尔兰的华侨,名字叫张雪,她在文中写到了一些关于刚来都柏林的时候遇见的一些人一些事,或许,这些事情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不妨接着往下听故事吧!

在爱尔兰的城市或乡野,我们遇到的爱尔兰人大多情感挚烈、真率健谈。寥寥几句,数面之缘,他们就恨不得掏心掏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向你一股脑儿全部道来。

这一切,与我们在英国遇到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英国,人们客气有礼,但却在谦和之中悄然设防、划定边界。

我们还在一个旅居爱尔兰二十多年的华人家中,听她说了个故事。这个故事与我们的这种直观印象不谋而合。

她说,自己刚从英国曼城搬到都柏林时,偶然遇到一位邻居。这位邻居问她“想家吗”,她只是随口答说“有一点”。本以为一切只是表面的客气,没想到,过了两天,这位邻居就热情地跑来邀她去家里做客吃饭,并说“这样你就不会想家了。”

之前,她在英国也住过几年,却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热心的人和这样温暖的事儿。惊讶感动之余,她忍不住感叹爱尔兰人的真诚质朴。“他们不玩儿虚的。”她说。

在爱尔兰人这种热心直率的性格中,你或多或少能感觉到一种凯尔特式的壮阔与无拘,这份可爱的天然肆意在爱尔兰可谓无处不在。

无论是在爱尔兰的街头小店里,还是在凯尔特的民间传说中,我们看到的精灵,也是古灵精怪、纯真率性的。这些精灵通常身材矮小、线条圆润,穿绿色的服装,戴有趣的礼帽,它们爱恶作剧却并不狠毒刁钻,并自带艺术与幽默气质。

爱尔兰诗人、作家叶芝曾广泛搜集凯尔特民间神话传说,写就了《凯尔特的薄暮》一书。这本书,可以说是爱尔兰版的《聊斋志异》。“薄暮”,英文是Twilight,我以为这个词很妙,它既不是正能量爆棚的“光明”,也不是令人畏惧的“黑暗”,而是一种奇幻自由的朦胧状态。

在我看来,爱尔兰人的神怪传说,之所以如此自由浪漫,正因为它们无意去承载那些“劝人向善”的“光明”,也不想去呈现那些“喻世警人”的“黑暗”,而只是爱这天然无拘的“薄暮”状态。不过,在与爱尔兰人的接触中,我们也发现,除了肆意不拘的一面,他们其实也有另一面。

对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爱尔兰人有着一种重视,同时也有一种务实的进取之心。这种进取之心,让他们能够把不羁的浪漫情怀“收”回来,回到现实层面的努力与对实际成就的追求之上。

爱尔兰经济曾在1990年代迅猛发展,并获得了“凯尔特之虎”的美誉。后来,虽因为经济危机,爱尔兰经济一度陷入低谷,但却在经济危机过后迅速恢复。

在接受我们采访时,爱尔兰安永会计事务所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合伙人科马克·墨菲谈到了爱尔兰人在经济危机之后的反思:“经济危机之前,爱尔兰人一直沉浸在经济一片大好的‘派对心态’中,现在派对结束了,清醒的人们开始讨论,这场危机是如何发生的,怎么做才能从这场危机中恢复过来。”

近几年来,爱尔兰通过低税率及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扶持企业发展,大批跨国企业也因此将总部搬到爱尔兰,国际优秀人才逐渐汇聚于此。2015年,爱尔兰GDP增长率更高达7.8%,不仅位列欧盟各国之首,更在全球名列前茅。

此外,爱尔兰还在近二十年中从传统上的移民输出国变成了一个移民输入国。任职于圣三一学院的一名爱尔兰青年对我说,爱尔兰人热衷于向别国移民的情况正在悄悄改变,现在“归来”的爱尔兰人越来越多。

“以前爱尔兰没有好的工作机会,于是人们纷纷去往了国外。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归来’了。”他说。

与爱尔兰人“归来”相伴的,是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企业及民众往爱尔兰迁移的状况。据爱尔兰2011年3月的人口普查,该国当时共有54.44万外籍移民,占总人口的12%,而这个数字比9年前翻了一倍。

这种变化,除了爱尔兰经济发展和政策便利带来的吸引力,也与爱尔兰社会对于外来移民及外来文化的包容态度有关,而这种包容态度,从根本上又来自爱尔兰社会的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都柏林以无限的容纳度接纳着世界各地的来客们,它从来不把他们当做客人。”一位留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眼中的都柏林。

能“放”也能“收”,在这样的一种张力之中,一个充满活力、潜力与无限可能性的爱尔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爱尔兰的介绍,大家可以在手机应用商店安装一个我们的爱尔兰华人圈,在那里,你会看到最全的爱尔兰攻略哦,今天节目就到这里结束啦,我们下周六同一时间再见吧!晚安!